摘要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探求已然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共识。然而,具体到课堂教学实施中,我们更多的是在新授课能看到这一认识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在复习课却鲜有一见。那么,能否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这一数学学习方式的指导思想也在复习课堂中加以实施?本文将结合一堂课的解析,阐述关于动手操作在复习课教学中实施的成效及实施要求。 动手操作;复习教学;成效;要求 近日,笔者观摩了一节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圆柱和圆锥。 课堂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已有的对圆柱和圆锥认识——在让学生汇报和教师有选择的板书中,师生花费了10多分钟完成了对圆柱和圆锥相关知识的复习:形状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侧面展开图、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接着,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圆柱纸杯图及要求:动手操作,用手中材料(教师课前下发的两张16k纸)制作一个纸杯。并思考:你知道怎样做出这个纸杯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5分钟后,师让学生反馈时只有两个完成了纸杯的制作,其余还在制作中。可能是担心时间,于是教师要求其余同学暂停操作,先让已完成的两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是怎样做的。第一位同学没用教师给的纸张,而是直接用课本121页的附页提供的图纸去剪拼,第二位学生是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去制作并在教师引导下说出自己的制作过程。最后,教师让学生提问题,一学生直接回答想知道这个纸杯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多少?于是师就引导学生思考要计算出该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必须知道什么?于是在师生共同交流之下,师给出该圆柱体的半径和高,再让学生动笔计算出表面积和体积。…… 这是一节真实(指没有经过预演)的课堂,尽管该课的教学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一个很值得大家认可和眼睛一亮的是,这一节复习课是采用动手制作圆柱体的纸杯作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一系列的数学思考中完成对圆柱相关知识的复习整理。毕竟,我们往往习惯于在新知教学时才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复习课更多的是在简要回顾后通过一系列梯度的习题解答来完成知识的巩固和系统建构。于是,这堂课赋予我们一种新的复习课教学方式的思考:这种用给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任务来主导复习课堂教学方式是否可行?具有哪些实效?如果可行,那么应如何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复习课的教学呢? 笔者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实际,对实施这种复习方式的预期成效及实施要求尝试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预期的三个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思考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乐于在数学课堂上参与学习和思考一直是我们教学组织者永远的追求。作为一堂复习课,学生已没有了探索新知时的那份新奇和干劲。此时,如果教师还是单调引导学生通过谈谈已有的认知、做做一些习题来巩固,这样的复习方式学生哪有兴趣可言。哪怕是一些善于用竞赛方式的教师通过组织一些比赛式的习题训练来进行复习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只是一晃而过!更可怕的是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也可能仅仅局限于就知识讲知识,而忽略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本节课的教学,课堂开始的复习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让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的方式来进行,在一问一答中结束对有关知识的复习,学生毫无兴趣,回答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 如果本节课一开始,就引导大家来运用已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动手制作一个圆柱形的纸杯,再比比谁做的快和好的话,相信很多学生就跃跃欲试,来接受一次挑战!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因此,用具有挑战性的实际动手操作任务来作为复习课堂教学的主导,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密切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作为教师应紧紧遵循这一教学原则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所以,当我们在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经验来完成数学知识的探索和提炼形成自身的认知之后,我们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作为一节数学复习课,也正是让学生充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也把它作为让学生发展生活能力的过程。 例如,本节课设计的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圆柱形纸杯的操作任务,意图就是让学生通过制作这一纸杯的思考和操作过程,来体验圆柱的有关知识以及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知道生活中所运用到的有关圆柱形物体制作时,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怎样制作,需要多少材料,所制成的纸杯又有多大的容量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进一层次密切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